小升初,内卷,鸡娃和精神疾病

前两天在医院复查,突然发现三四年前自己小升初的群炸锅了。没错,就是那个学而思转型的通知。其实从“双减”政策落实以来,大家都明白,学而思迟早会有这么一天。不过是可能早可能晚,可能这样可能那样的淡出大家的视野。
以奥数为首的点招,早培等培训机构从黄金行业,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已经成为了这副摸样。
最开始是英语机构爆雷跑路,之后一大批背后有资本扶持的机构迅速撤退,然后是新东方和各种小众奥数培训机构的陨落,最终是现在学而思的这副模样。


虽然是双减政策刚出台的时候有很多反对意见,不过现在冷静下来想想这个政策也属于比较正确的政策。
回想我小升初的时候,大概是四年级,奥数和点招刚刚进入我的视线。当时进坑的时候学而思还是大统考,全市大排名。后来还有各种坑班,像清华附有龙校,十一也有等等。我记得那时候清华附下面的龙校还有骚操作,家长问老师考不考试(就是那种点招考试,排名靠前之前签约清华附),结果老师刻意隐瞒考试,结果家长把前台给砸了。那个场面,我是最后一届看到的,再后面也就没咯~
其实那个时候没有内卷这个词,那个时候这种为了小升初很拼的孩子叫做鸡娃(打了鸡血的意思),拼到什么程度呢?我那个时候如果有点招考试,就直接前一个月学校请假,整天泡在培训机构里。大概就是早上八点到培训机构上英语,三个小时到十一点,中午吃饭,歇会。中午十二点奥数大班课,三个小时。紧接着下午三点连着奥数一对一,五点下课之后吃完饭,五点半继续上语文,晚上八点下课之后继续连着上奥数到晚上九点半,如果托托堂就奔着十点,十点半去了。到家十点半就开始学校作业课外班作业,快点就凌晨一点,慢点就凌晨三四点去了。第二天就这样循环往复下去。那个时候甚至比备战小中考还拼,不过现在往回看,除了考试一点用都没有。
当然,那时候的各种杯赛也有水分。我记得当时哪个机构开家长会,公然十几万卖各种杯赛几等奖的证书。
再新一代的孩子,可能无从知道,我们那时候鸡到什么程度。


内卷,其实是一种过于激进的竞争。现在的孩子都开玩笑说“只要卷不死,就往死里卷。”但是他们哪能想得到,就在大概19年点招逐渐消失之前,那帮四五年级的学生真的是往死里卷。那个程度毫不亚于中考高考,我在培训机构经常见过学生闹自杀的,躲厕所不出来的甚至精神崩溃把饭往其他同学身上泼的。
那个时候很多家长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看XXX怎么样,在家长这种认为进了重点中学就能种豆得瓜和攀比思想中,竞争逐渐变成了恶性循环。而代价就是从2013年到2020年这点招最开始到最火热的七年间,青少年的抑郁症检出率从13%左右(数据来源: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年9月第34卷第9期:中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性别差异的流行病学调查)一路上升到24.6%(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(2019-2020)》)。
这究竟是孩子病了,还是社会病了?
今天距离我第一次确诊抑郁正好两年,距离我第一次有躯体化症状已经五年。我的家长终于和我说:“当时应该问问你的想法。”
希望,之后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吧。

再见,希望不会忘记"等待,并满怀希望"
希望他能成为我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最后的东西